“– The life of the worlds is a roaring river, but Earth’s is a pond and a backwater.

– The sign of doom is written on your brows – how long will ye kick against the pin-pricks?

– But there is one conquest and one crown, one redemption and one solution.

– Know yourselves – be infertile and let the earth be silent after ye.”

笔记:两篇关于 Apple Watch 的长文章

最近先后读的几篇长文章恰好与 Apple Watch 从诞生到上市有关:1)《New Yorker》对 John Ive 的采访(最长,细节多,略矫情,会放到另一篇发)2)《Wired》写的 Apple Watch 幕后花絮(干货不多,标题是噱头)3)The Verge 的 Apple Watch “实战”(大概为了证明自己没被买通,讲了不少坏话)。

把精髓和想法整理在这儿,防治老年痴呆,顺便给不高兴读的人一点福利(不谢)。

iPhone Killer: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Apple Watch

Adobe 的资深技术总监 Kevin Lynch 是 Apple Watch 的技术副总裁,负责将其从想法演变为产品。上任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上任后发现项目已经落后于预定计划。Lynch 的责任是让 Steve Jobs 死后 Apple 的头一个新产品具有革命意义,压力不小。

Apple 先决定了要开发 Apple Watch,然后才思考要拿它来做什么。后认为人机界面是这个产品成败的关键。06 年带着傲人的简历加入 Apple 的 Alan Dye 是个时尚咖,他负责整个人机界面团队。Jony Ive 把 Apple Watch 的想法交给他时也正是 Steve Jobs 刚去世,团队日以继夜开发 iOS 7 的时候(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 iOS 7 这么糟)。

网页上附赠了几张 Apple Watch 的设计图:日光表盘、新字体、更新过的 Siri 的声音等等。细节一如既往了不起。Ive 在其他人为 iOS 7 加班加点时研究起了钟表制作数(horology)。最后,Lynch、Dye、Ive 得出这结论:Your phone is ruining your life ——也就是其他智慧手机/手表开发者也得出过的,相当矛盾的结论。于是,他们要解决甚至反抗自己造成的问题。认为手表能过滤掉无关紧要的信息,让社交更有人情味。

Apple Watch 的原型是绑在维可牢搭扣上的 iPhone,许多功能都是先在那上面试验的。因为是在手腕上,任何操作超过 30 秒就会使人疲劳(但现在许多人都长时间坐着,呵呵)。所以他们开发了名为 Quickboard 的机器人——读你的消息,将文字提炼成可供回复的选项(这点蛮吓人的,一是消息被他们认真读了,二是如果消息太复杂,你得自己纠结用 Siri 回复还是用手机)。

为了达到高速,团队反复重新过软件(与 the Verge 那篇有联系,又要呵呵了)。还有个有意思的,是 Apple 原计划按时间轴来摆放信息,但没被采用。Pebble 新出的 Time 用的就是这种系统,不知道谁先谁后。反正,Apple 决定根据用户的反应来判断信息重不重要,在详细与啰嗦之间寻找平衡。

引入了 Short Look:如果你只瞟一眼表面手腕就放下,提示会自动消失并设为未读;Glances 界面:在不打开应用的情况下读各式消息;Taptic Engine:用不同方式轻拍手腕表示信息(而非粗暴的震动),提示音有各自的轻拍方式;Force Touch:用力按显示隐藏按钮(不知道这凭什么代替了长按);San Francisco:比 Helvetica 更适用于小屏幕的方型字体。

Dye 根据自己在时尚圈的经验,让 Apple Watch 的消费者有更多选择。他希望这块表能做到“因人而异”。Apple 也可能占领更多的奢侈市场,毕竟会买他们表的人对金钱数字的理解本来就和中低端消费者很不一样。

文章最后蛮搞笑的,作者说 Lynch 在和自己交谈的过程中从没看过一眼手机。可这不是人在交谈时最基本的尊重吗?


Apple Watch Review: A DAY IN THE LIFE

这篇网页做得很酷炫(不过被近期的 ATP 批了一通)。用时间轴来记录作者带表后的生活,顺便植入了 VOX 旗下的主要站点。里面很多关于使用方式的内容其实看 Apple 的 Guided Tour 就好了。

用了一周多,他上来就很明白地说:表的反应很慢。许多应用加载时间过长,没能回答“为什么不用手机”的问题。连屏幕点亮时也迟钝,不像 Pebble 或 LG G Watch 一直显示着方便。显示屏除了略过鼓起外很完美,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智能表屏(可惜表面不能更换成第三方的)。胜过手机的最大亮点,是国内目前没法用的 Apple Pay...

软件和硬件都使人困惑:Watch app 掌控了所有的提示,整个 OS 显示消息的逻辑有问题,侧边的 digital crown 也用不习惯(我觉得作用和 iPod 上的 click wheel 应该大同小异,所以没用过的人应该要花时间来熟悉)。

If you’re like me and you refuse to use both backpack straps so you can be a One Strap Cool Guy, this means your bag will sometimes fall off your shoulder while you screw with your smartwatch, and you will be a No Straps Smartwatch Guy Murdered By NYC Traffic.

有一段很好笑。说你不可能单手操作这块表——你当然不可能单手操作任何表,操作它会让做其他事情变得艰难。

作者所谓的“少用手机了,有时候相当方便”,在我看来不过是个人习惯。他原本会在通勤时拿着手机听歌、看保存的文章。现在换歌方便了,但看文章的习惯也被丢弃了。我不觉得这是“方便”。图方便也不改变习惯也不难做到,像用有控制器的耳机线。之后提到了音乐,显然这方面的功能还不及第六代 nano。

再插段个人想法:我认为像 Kindle 这样的产品,对于利用通勤时间来阅读的人来说不仅解决了纸质书的问题,在许多方面还胜过了纸质书。同时没有改变你习惯,并因为便捷而让习惯更容易保持。这就是好产品。可笑的是我发现许多人在通勤时对正在加载的网页(以及朋友圈的图片)显得极有耐心,好像通勤的时间不浪费都可惜。

至于处理消息,本该优于其他智能表的 Taptic Engine 也有“容易被忽略”这一弊端,而且不支持自定义。作者轻描淡写地讲到了生态系统的问题,也就是应用不够多——Pebble 已经早早地赢在起跑线上了。上文提到的 Quickboard 显然要求用户使用比较规范的语法,不知道这玩意儿在读中文上能做到多好(应该不会比英文好,中文比英文乱来的空间多多了);Siri 无论是在接受还是处理音频上都用处不大;Digital Touch 像是 snapchat 版的涂鸦,而且不是实时显示的;至于 emojis... 设计师或许抽大了。

活动追踪的直观显示(包括《Wired》那篇提到的徽章设计)应该会让很多懒人都欲罢不能。分为 Activity 和 Workout 两个 app,但总体表现并没比其他活动追踪手环更出色。

看了作者去酒吧的体验,才真切体会到《Wired》给读者塑造的 Apple Watch 不过是美梦一场。我敢说平时和朋友出来见面总是要滑手机的混蛋,买了 Apple Watch 之后无非是变成滑手表。

文章也提到了 Apple 的续航,我已经不想再提。没法“粘”在你身上超过几天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是要淘汰的,除非 Qi 普及到几乎所有的常用设备。

The Verge 破天荒地给了 Apple 产品一个 7 分,要知道他们通常给的都是 8.5+。文章的主旨:Apple Watch 根本没法解决手机的问题,或与手机竞争。也没成为一个合格的时尚配件。


如何解决 WPKG 重定向问题

申活馆旗舰店(证大喜玛拉雅中心)